1
大多数
0post
2025.11.29 02:00
:0% :0% (30代/男性)
人気のポスト ※表示されているRP数は特定時点のものです
韓国人として本当に恥ずかしい。尹が大統領になる前までは、韓国でこんなヘイトデモはほとんどなかった。この人たちは一部の保守キリスト教+カルト宗教+極右で構成されている。幸い、韓国人の大多数はこのような行動に反対している。なぜなら、ヘイトデモは民主主義の敵だと考えているから。中国人差別も、倭国人差別も、韓国人差別も、全部反対するのが民主社会の基本だから。これを見て喜ぶネトウヨは大きい錯覚をしている。 November 11, 2025
33RP
纳瓦尔更新了最新一期的博客,主题是关于招聘和团队建设。听完之后,脑子里一直回响着一句话:你招的不是员工,你在策展一群天才。
这个视角很新鲜,也很残酷。
1
招聘是唯一不能外包的事
纳瓦尔开门见山就抛出一个观点:创始人可以授权一切,除了四件事——招聘、融资、战略和产品愿景。
其中招聘最重要。
为什么?
因为早期员工就是公司的 DNA。你招进来的前 10 个、前 20 个人,他们的基因会被复制到整个组织。如果你在早期阶段外包了招聘,让 HR 或者猎头代劳,那基本上意味着你已经不再直接驾驶这家公司了。
纳瓦尔说得很直白:当公司开始有了中层管理,当创始人不再直接招聘和管理每一个人的时候,公司就已经变味了。
这听起来有点极端,但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很多创始人以为招聘可以外包一部分,比如让 HR 筛简历,让猎头推荐候选人。但纳瓦尔认为,连 sourcing(寻找候选人)都很难外包。因为招聘需要极大的创造力,你必须打破常规才能找到真正的人才。
如果你按照标准流程招人,你得到的就是标准化的、可替换的人才。这样的团队没办法做出独特的产品。
2
天才只想和天才共事
纳瓦尔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测试方法。
当你要招一个新人的时候,你应该能够对他说:走进那个房间,里面坐着你未来的同事。你随便挑一个人,拉到一边聊 30 分钟。如果你对他们不满意,就别加入我们。
这个测试很简单,但很致命。
因为当你真的让候选人这么做的时候,你心里一定会有那么一两个人,你希望他们别被抽到。那个让你心虚的人,就是你应该让他离开的人。
为什么?
因为最优秀的人只想和最优秀的人共事。跟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认知负担。他们会觉得自己待错了地方,应该去别的公司,或者干脆自己创业。
顶尖团队是相互激励的。大家都在努力让彼此刮目相看。如果团队里有一个明显拖后腿的人,整个氛围就会被破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创业公司在早期发展得很快,但到了一定规模就停滞不前。往往就是因为在扩张过程中,为了快速招人,降低了标准。
3
你永远招不到比你更好的人
这是纳瓦尔说的另一个扎心的真相。
很多管理书籍会告诉你:要招比你更优秀的人。但纳瓦尔认为,这根本不现实,至少在早期阶段不现实。
为什么?
因为早期阶段,你能提供给候选人的,就只有你自己。没有成熟的产品,没有品牌,没有网络效应。如果你的水平不如对方,人家凭什么要为你工作?
优秀的人不会长期为不如自己的人打工。
所以,创始人的能力上限,就是公司早期阶段能招到的人才的上限。这也是为什么早期投资人会如此看重创始团队。他们不太关心你的早期进展,不太关心你的合作伙伴,甚至不太关心你的领域经验。他们只想看你有多优秀。
而证明你优秀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看你能招到什么样的人。
等公司做大了,有了品牌和产品,情况会有所不同。但在 0 到 1 的阶段,创始人就是公司能吸引人才的唯一理由。
4
招聘需要打破所有规则
纳瓦尔分享了他最近一家公司的经验。他说,他招到了职业生涯中最好的团队,但每一个人的招聘,都打破了某些传统规则。
有的人说通勤太远,他们想办法解决。有的人说要生孩子,他们也接受。有的人说期权行权成本太高,他们重新设计了股权结构。有的人还在读大学,他们也招进来了。
纳瓦尔的观点是:最优秀的人不是标准化的零件。他们是多面手,有独特的需求和想法。如果你想招到他们,你必须愿意打破规则。
这包括薪资结构、股权分配、工作地点、工作时间、汇报关系、职位头衔等等。你要为每个真正优秀的人量身定制方案。
这也是为什么招聘不能外包。因为 HR 或者猎头不敢打破规则。他们怕违反公司政策,怕创始人不高兴。但创始人可以。创始人有权力也有责任去打破那些阻碍你招到天才的规则。
5
低自我的重要性
纳瓦尔提到了一个很多人忽略的特质:低自我(low ego)。
巴菲特说过,招人要看三点:智慧、精力、正直。纳瓦尔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低自我。
为什么?
因为低自我的人更容易管理。他们不会把太多精力花在内部政治和争夺功劳上。他们更关心把事情做好,做得漂亮。
纳瓦尔说,你可能只能管理 5 个高自我的人,因为你要不断安抚他们的情绪。但你可以管理 30 到 40 个低自我的人,因为他们不需要那么多关注。
这对于小团队来说尤其重要。早期创业公司资源有限,创始人的时间更是宝贵。如果你把大量时间花在处理团队内部矛盾上,就没时间做产品了。
低自我的人还有一个好处:他们更愿意接受反馈,更愿意承认错误,更愿意快速迭代。这些特质对于一个需要不断试错的创业团队来说,太重要了。
6
工程师也是艺术家
纳瓦尔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很深刻:每一个伟大的工程师,同时也是艺术家。
他对艺术的定义很宽泛。不是说你要会画画或者弹琴,那是狭义的艺术。广义的艺术是指:为了某件事本身而去做,并且做到极致,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美感或者强烈的情感。
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一本书《黑客与画家》。
很多工程师是内向的。他们不擅长直接表达自己,所以会通过作品来表达。纳瓦尔说,他现在公司里至少一半的工程师,都有自己的艺术作品。有人做过优雅的数学证明,有人创作计算机艺术,有人做雕塑、设计衣服、设计门把手。
这些人对美有追求,对细节有执念。他们不只是想把代码写出来,他们想把代码写得漂亮。
纳瓦尔的合伙人认为,最高级的艺术形式是工业设计。比如苹果的 AirPods。那些优雅的曲线、令人满意的咔嗒声、藏起来的按钮、隐形的电池、完美贴合耳朵的设计,这些都是艺术与工程的完美结合。
苹果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是一家由工程师艺术家组成的公司。他们真心在乎产品的每一个细节。用户能感受到这份用心。
7
策展比创造更重要
纳瓦尔在 2025 年发了一条推特:创业公司的工作,就是找到未被发现的人才,并把他们提炼成产品。
关键词是"未被发现"。
如果一个人的才华已经被广泛认可,那你很难招到他,因为所有人都想要他。你必须在别人发现之前就找到这些人。
怎么找?
马斯克是这方面的大师。他的方法是:第一,选一个足够大、足够激动人心的使命。第二,尽早行动。
比如 SpaceX。Elon 在太空探索还不酷的时候就开始做了。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民营公司做火箭是天方夜谭。但正因如此,他能从 NASA、波音、洛克希德和各大学招到最好的航天工程师,因为那时候竞争还不激烈。
如果你做的是一个已经很拥挤的领域,你就要更有创意。纳瓦尔的合伙人喜欢找那些做奇怪项目的人。不是主流的 AI 模型训练,而是用冷门的机器学习算法做微气象预测这种偏门领域。
他会花一两天时间研究对方的 GitHub 和论文,真正理解他们在做什么。然后提出一个深思熟虑的问题,或者写一小段代码作为补充。
这种方式很有效,因为那些在角落里独自钻研的人,突然发现有人真正理解他们的工作,会很兴奋。
最妙的是,纳瓦尔的合伙人不是为了招人才这么做。他本来就喜欢研究这些东西。招人只是副产品。
这种真诚是装不出来的。
8
早期团队要有点像邪教
纳瓦尔说了一个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观点:早期团队看起来确实有点像邪教。
他们是单一目标驱动的,有点偏执,有点怪。但这些人的怪是同一个方向的怪。
如果你在早期就追求多元化,追求各种不同背景、不同想法的人,你会发现大家整天在争论基本问题,根本没法推进工作。
早期阶段,你需要所有人在核心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大家不需要讨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只需要讨论怎么把它做得更好。
纳瓦尔引用了一个匿名创始人的话:早期创业公司最不需要的就是所谓的多样性。你需要的是单一文化,是一群在核心信念上高度一致的人。
这不是说你要歧视任何人。这只是说,在 0 到 1 的阶段,一致性比多样性更重要。等公司做大了,有了稳固的产品和文化,再去追求多样性也不迟。
伟大的创始人在外界看来可能很随和,但其实都是高度主观、近乎独裁的。他们对产品有极强的个人意见。好的产品都是主观的。它有明确的取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果你没有强烈的观点,你就会做出一个大杂烩,一个充满互相矛盾功能的产品。
9
只招天才
纳瓦尔和他的合伙人在最新的公司里定了一个标准:只招天才。
这听起来很傲慢,但它确实设定了一个极高的门槛。
当你有了这个标准,你就会环顾四周,问自己:谁不是天才?如果有人不是,要么是你还没到需要大规模扩张的阶段,那你就应该让这个人离开。要么是你已经进入了需要规模化的阶段,那你就要接受团队不可能全是天才的现实。
纳瓦尔说,如果你能招到一个天才,你就已经很幸运了。按照这个速度,考虑到员工的流动率,你最多也就能组建一个 30 到 50 人的公司。但哪怕只有 10 个天才,你也远远领先于大多数公司。
他还补充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才区域。你要找的是那些已经找到自己天才区域的人,或者至少有潜力找到的人。
这个标准很难坚持,因为招人的压力很大。业务在发展,事情越来越多,你会忍不住降低标准,先招个人进来填补空缺。
但这是最危险的。因为一旦你招错了人,整个团队的基因就被稀释了。 November 11, 2025
6RP
@bSM2TC2coIKWrlM こうやって人々の思考を拘束しようとする輩がいる。実は、こうした偏った見解がだいたすうた大多数だった時代があった。随分と変わったんだよ。これでも。 November 11, 2025
4RP
如果能够保障监管核查,施工规范,材料合格,三者缺一不可的情况下,用所有符合规范的施工材料都是相对安全的。无论是防火剂处理后的竹棚,还是普通的金属脚架。
首先从科学定义上来说,竹子和铁都属于可燃物。
在大陆消防分类中,竹子属于甲类固体可燃物,块状铁属于不燃物。铁粉,铁屑被列为可燃固体和爆炸性粉尘。
香港的消防分类,我不了解,无法定义。
两者对比来看,铁比竹子更不易燃,燃点更高,可持续燃烧时间更短。
竹子的燃点大约在200-300度。物理结构中,竹子的内部有许多细小的空心管道和孔隙结构。这种结构会使得它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非常大,就像天然的烟囱一样,有利于氧气流通和热量传递,从而助长燃烧。
竹棚在香港的文化意义
在香港的日常生活中,由于香港的老手艺传统和传承的竹棚搭建经验,快速,高效且环保等优点,让港人从小看着竹棚搭建长大,它造就了香港很多的巨型建筑,已经形成了香港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
在港人的普遍认知中:普遍默认大街上正在使用的竹棚都有事先涂抹好防火化学剂的,所以认为竹棚不仅是香港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安全且不可燃的。(事实上,竹子是可燃的,至于易不易燃,助不助燃,要看它是什么情况下的竹子)
在大陆的日常生活和普遍认知中:竹子是可燃物且是易燃物。因为农村的柴火很多都用到了干竹子。
所以潜意识里,认为即使是涂抹过防火化学剂也依然是易燃物。如果曾经发生过火情,就应该寻找更好的材料去替代或者尽可能规避使用。
情景假设:
假设同时让100公斤的竹棚和100公斤的铁架子同时扔进持续提供高温的巨大熔炉里。那么竹棚会迅速被点燃,并且作为主要燃料持续燃烧,且在燃烧过程中不断的爆裂,出现碎片等飞溅的火星。直到100公斤的竹子基本化为灰烬。
而铁会被加热到通红甚至溶化。在熔炉极端的环境下,表面也可能会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但这个过程不会太久,因为一旦表面的铁被反应掉,需要新的铁露出来,一旦离开熔炉,反应会迅速停止。
从续航能力来说,竹棚的作为助燃剂和作为燃料的主体,续航能力远远强于铁。
竹子的4种状态
竹子可以被分为大约4种状态,新鲜竹子,干燥的竹子,涂抹了防火剂的竹子和充分燃烧后碳化的竹炭。
新鲜竹子不易燃。可以做竹筒饭的材料,喝酒喝水的水杯,因为本身含有大量的水分。云南等地区都有竹筒饭的传承。但是长期烧灼依然会在烧干竹子内部的水分后被点燃。
干竹子易燃,尤其是充分晒干了水分,变脆变硬的干竹子,一掰就断,剥脱成竹片时也是很好的火引子。在农村广泛使用。
涂抹了化学剂的竹子,不易燃且能提高燃点。
化学剂的作用是(尽可能)阻止燃烧和提高(一定的)燃点,只要脱离火源的情况下,一般都能逐渐熄火平复。确保作为施工材料可以延长使用时间和降低安全隐患。
但从现有的建筑材料特性来说,几乎很难找到完全符合阻燃的材料,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阻燃材料都不存在完全阻燃。在表层剥脱或燃点达到后,依然可以被点燃或持续燃烧。
竹炭
经过高温完全碳化后的竹子,作为竹炭,完全的多孔结构,硬度很高很耐烧。一两根竹炭就可以户外烧烤大半天了。所以竹子真的很助燃也很耐烧,即使只是冒烟了,也是着火的一种初步状态。
以及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个事情:
涂抹过防火化学剂的符合材料规范的竹棚,依然会随着被风吹日晒,重复使用后导致老化,表层脱落,风干风化等问题,防火等级会随着使用时长和次数直线下降。
那么在出现意外的情况下,易燃物导致竹子温度在短时间内升高和达到燃点,它就势必会变成燃烧持续时间长的燃料和助燃剂。
竹棚的传承
如果想要竹棚传承下去,我认为,最重要的依然是材料的合规,工人的施工规范和政府部门的大力监管。涂抹阻燃剂的竹子多久后不能复用,施工工地绝对禁烟,定期巡防排查,这都是考量范围内的基本要求。
但如果监管不到位,材料不合格,材料老化失效,施工混乱,施工材料胡乱堆砌...那么单从更加安全和规避隐患的角度,我个人认为,更建议选择火情风险更低的材料。
这是一场人祸:
我认同港人的说法,这是一场人祸。
因为所有的施工类工程项目都是由人做的,机器人尚且还做不到这么多复杂的施工内容。而只要有人参与的工程,就一定有安全隐患和利益纷争。
我做室内设计出身,画每一套图纸前,都需要打印至少5大页的施工要求,材料规范和国家条例。
只是做个室内设计,我们都很怕工人吸烟乱丢烟头,何况是修楼。单从防火材料来说,只要预算充足都会给客户上更高级别的。因为无法保证工人不会违规操作,比如一边施工一边抽烟,比如无法保证业主家一辈子都不会发生任何火情。
很多人会说,应该去找主因,而不是纠结次因。
但在我看来,这次香港大埔修楼中所有的环节都是这场大火的充分要素。甚至可以说要素齐全。如果有纵火犯,这是一场策划的非常完美无缺点的巨大纵火案。
工人吸烟,一点就着的阻燃网,声称保护玻璃却最易燃的发泡胶,风吹日晒后重复使用不知还能否防火的竹棚,封闭的窗户,不会响的警铃,八面通风的大楼户型,着火后形成的烟囱效应,楼内看不到火情的居民,还有消防喉管都伸不到的高楼层...
所有的要素点,连成一条线最后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火网。
工人吸的烟随手点燃了阻燃网,阻燃网火点蔓延到发泡胶,发泡胶极速燃烧升温形成温室,达到燃点的竹棚向上引火扩散火情,燃烧后爆炸的竹片飞溅到隔壁楼的阻燃网上,加剧蔓延。
竹棚在建筑外墙以及阻燃网和发泡剂形成的高温温室中延长了可持续燃烧时长,变成了火情中的助燃剂和燃烧体。点燃了室内的可燃物,蔓延到了房子里。而外建筑的设计,又恰恰对应了瑞士火炬的结构,形成了最终的烟囱效应,成为了一个巨大熔炉。
以上环节,缺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这场燃烧了2天,在28号白天还又复燃的火灾,或许就能烧的慢一点,能够逃出来的人就会多更多。
一点思考:
如果施工规范,部门监管,材料规范都做不到最佳。那么发生火灾就根本无可避免,要么做好灾前隐患排查,要么做好灾后救援预案。
最重要的是,想要传承一门老手艺和文化,更加需要政府和行业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管,培养好高素质的手艺人,做好日常巡查和制定施工准则,保证材料的最佳阻燃性,让它以最安全有效的方式传递下去。
它依然可以是香港专属的文化符号和传承手艺。
而不是1年发生8次棚架相关火情,都永远只归咎为其他易燃物引起的棚架起火,只看是谁起的火,而不问责是哪个环节没有做好防范。
一切只问起火原因,不总结起火经验规避风险的行为,都是对火情的不重视,也是对人命的罔顾。明知会被易燃物引燃,为什么不去排查和制定更高标准的竹棚使用规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要忽略任何一点小火苗的力量。
最后,我已经删除了前面的推文。
因为我看到竹子不助燃也不易燃的观点,我是完全不赞同的,但我忽略了我是从科学角度,材料角度去看定义,而其他大多数人是从日常生活的习惯去看待。这两者都符合对一个事物不同情况下的看法。这点是我的疏忽。
我不想跟不了解建筑材料特性的人吵架,对我来说人命大于一切。如果一定会发生火情,而有更能制造逃生窗口时间的建筑材料,我依然会建议替换材料。
如果换成铁,它更高的燃点是不是就可以制造出更长的逃生窗口期,从而逃跑出更多的居民呢?也许就会有更多人可以活下来。
如果想保留竹棚这样的文化象征,那么动员起来,自上而下去提高用料标准,制定更高的施工规范,实施监管准则,定期巡防排查,让它真正得以延续下去。
今天从香港长大的朋友口中,了解到了竹棚对他们的意义。已经是一种精神符号和文化象征。因此也并不希望看到香港政府的不问责,一刀切,直接取缔竹棚。
今年6月份刚刚去旅游过。那是我的低谷时期,人生中面临着重大危机和压力,那里南边小岛上的风土人情治愈了我,那里的海洋馆给了我美好的回忆。
希望香港一直好,也希望它永远独特。 November 11, 2025
2RP
如果能够保障监管核查,施工规范,材料合格,三者缺一不可的情况下,用所有符合规范的施工材料都是相对安全的。无论是防火剂处理后的竹棚,还是普通的金属脚架。
首先从科学定义上来说,竹子和铁都属于可燃物。
在大陆消防分类中,竹子属于甲类固体可燃物,块状铁属于不燃物。铁粉,铁屑被列为可燃固体和爆炸性粉尘。
香港的消防分类,我不了解,无法定义。
两者对比来看,铁比竹子更不易燃,燃点更高,可持续燃烧时间更短。
竹子的燃点大约在200-300度。物理结构中,竹子的内部有许多细小的空心管道和孔隙结构。这种结构会使得它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非常大,就像天然的烟囱一样,有利于氧气流通和热量传递,从而助长燃烧。
竹棚在香港的文化意义
在香港的日常生活中,由于香港的老手艺传统和传承的竹棚搭建经验,快速,高效且环保等优点,让港人从小看着竹棚搭建长大,它造就了香港很多的巨型建筑,已经形成了香港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
在港人的普遍认知中:普遍默认大街上正在使用的竹棚都有事先涂抹好防火化学剂的,所以认为竹棚不仅是香港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安全且不可燃的。(事实上,竹子是可燃的,至于易不易燃,助不助燃,要看它是什么情况下的竹子)
在大陆的日常生活和普遍认知中:竹子是可燃物且是易燃物。因为农村的柴火很多都用到了干竹子。
所以潜意识里,认为即使是涂抹过防火化学剂也依然是易燃物。如果曾经发生过火情,就应该寻找更好的材料去替代或者尽可能规避使用。
情景假设:
假设同时让100公斤的竹棚和100公斤的铁架子同时扔进持续提供高温的巨大熔炉里。那么竹棚会迅速被点燃,并且作为主要燃料持续燃烧,且在燃烧过程中不断的爆裂,出现碎片等飞溅的火星。直到100公斤的竹子基本化为灰烬。
而铁会被加热到通红甚至溶化。在熔炉极端的环境下,表面也可能会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但这个过程不会太久,因为一旦表面的铁被反应掉,需要新的铁露出来,一旦离开熔炉,反应会迅速停止。
从续航能力来说,竹棚的作为助燃剂和作为燃料的主体,续航能力远远强于铁。
竹子的4种状态
竹子可以被分为大约4种状态,新鲜竹子,干燥的竹子,涂抹了防火剂的竹子和充分燃烧后碳化的竹炭。
新鲜竹子不易燃。可以做竹筒饭的材料,喝酒喝水的水杯,因为本身含有大量的水分。云南等地区都有竹筒饭的传承。但是长期烧灼依然会在烧干竹子内部的水分后被点燃。
干竹子易燃,尤其是充分晒干了水分,变脆变硬的干竹子,一掰就断,剥脱成竹片时也是很好的火引子。在农村广泛使用。
涂抹了化学剂的竹子,不易燃且能提高燃点。
化学剂的作用是(尽可能)阻止燃烧和提高(一定的)燃点,只要脱离火源的情况下,一般都能逐渐熄火平复。确保作为施工材料可以延长使用时间和降低安全隐患。
但从现有的建筑材料特性来说,几乎很难找到完全符合阻燃的材料,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阻燃材料都不存在完全阻燃。在表层剥脱或燃点达到后,依然可以被点燃或持续燃烧。
竹炭
经过高温完全碳化后的竹子,作为竹炭,完全的多孔结构,硬度很高很耐烧。一两根竹炭就可以户外烧烤大半天了。所以竹子真的很助燃也很耐烧,即使只是冒烟了,也是着火的一种初步状态。
以及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个事情:
涂抹过防火化学剂的符合材料规范的竹棚,依然会随着被风吹日晒,重复使用后导致老化,表层脱落,风干风化等问题,防火等级会随着使用时长和次数直线下降。
那么在出现意外的情况下,易燃物导致竹子温度在短时间内升高和达到燃点,它就势必会变成燃烧持续时间长的燃料和助燃剂。
竹棚的传承
如果想要竹棚传承下去,我认为,最重要的依然是材料的合规,工人的施工规范和政府部门的大力监管。涂抹阻燃剂的竹子多久后不能复用,施工工地绝对禁烟,定期巡防排查,这都是考量范围内的基本要求。
但如果监管不到位,材料不合格,材料老化失效,施工混乱,施工材料胡乱堆砌...那么单从更加安全和规避隐患的角度,我个人认为,更建议选择火情风险更低的材料。
这是一场人祸:
我认同港人的说法,这是一场人祸。
因为所有的施工类工程项目都是由人做的,机器人尚且还做不到这么多复杂的施工内容。而只要有人参与的工程,就一定有安全隐患和利益纷争。
我做室内设计出身,画每一套图纸前,都需要打印至少5大页的施工要求,材料规范和国家条例。
只是做个室内设计,我们都很怕工人吸烟乱丢烟头,何况是修楼。单从防火材料来说,只要预算充足都会给客户上更高级别的。因为无法保证工人不会违规操作,比如一边施工一边抽烟,比如无法保证业主家一辈子都不会发生任何火情。
很多人会说,应该去找主因,而不是纠结次因。
但在我看来,这次香港大埔修楼中所有的环节都是这场大火的充分要素。甚至可以说要素齐全。如果有纵火犯,这是一场策划的非常完美无缺点的巨大纵火案。
工人吸烟,一点就着的阻燃网,声称保护玻璃却最易燃的发泡胶,风吹日晒后重复使用不知还能否防火的竹棚,封闭的窗户,不会响的警铃,八面通风的大楼户型,着火后形成的烟囱效应,楼内看不到火情的居民,还有消防喉管都伸不到的高楼层...
所有的要素点,连成一条线最后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火网。
工人吸的烟随手点燃了阻燃网,阻燃网火点蔓延到发泡胶,发泡胶极速燃烧升温形成温室,达到燃点的竹棚向上引火扩散火情,燃烧后爆炸的竹片飞溅到隔壁楼的阻燃网上,加剧蔓延。
竹棚在建筑外墙以及阻燃网和发泡剂形成的高温温室中延长了可持续燃烧时长,变成了火情中的助燃剂和燃烧体。点燃了室内的可燃物,蔓延到了房子里。而外建筑的设计,又恰恰对应了瑞士火炬的结构,形成了最终的烟囱效应,成为了一个巨大熔炉。
以上环节,缺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这场燃烧了2天,在28号白天还又复燃的火灾,或许就能烧的慢一点,能够逃出来的人就会多更多。
一点思考:
如果施工规范,部门监管,材料规范都做不到最佳。那么发生火灾就根本无可避免,要么做好灾前隐患排查,要么做好灾后救援预案。
最重要的是,想要传承一门老手艺和文化,更加需要政府和行业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管,培养好高素质的手艺人,做好日常巡查和制定施工准则,保证材料的最佳阻燃性,让它以最安全有效的方式传递下去。
它依然可以是香港专属的文化符号和传承手艺。
而不是1年发生8次棚架相关火情,都永远只归咎为其他易燃物引起的棚架起火,只看是谁起的火,而不问责是哪个环节没有做好防范。
一切只问起火原因,不总结起火经验规避风险的行为,都是对火情的不重视,也是对人命的罔顾。明知会被易燃物引燃,为什么不去排查和制定更高标准的竹棚使用规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要忽略任何一点小火苗的力量。
最后,我已经删除了前面的推文。
因为我看到竹子不助燃也不易燃的观点,我是完全不赞同的,但我忽略了我是从科学角度,材料角度去看定义,而其他大多数人是从日常生活的习惯去看待。这两者都符合对一个事物不同情况下的看法。这点是我的疏忽。
我不想跟不了解建筑材料特性的人吵架,对我来说人命大于一切。如果一定会发生火情,而有更能制造逃生窗口时间的建筑材料,我依然会建议替换材料。
如果换成铁,它更高的燃点是不是就可以制造出更长的逃生窗口期,从而逃跑出更多的居民呢?也许就会有更多人可以活下来。
如果想保留竹棚这样的文化象征,那么动员起来,自上而下去提高用料标准,制定更高的施工规范,实施监管准则,定期巡防排查,让它真正得以延续下去。
今天从香港长大的朋友口中,了解到了竹棚对他们的意义。已经是一种精神符号和文化象征。因此也并不希望看到香港政府的不问责,一刀切,直接取缔竹棚。
今年6月份刚刚去旅游过。那是我的低谷时期,人生中面临着重大危机和压力,那里南边小岛上的风土人情治愈了我,那里的海洋馆给了我美好的回忆。
希望香港一直好,也希望它永远独特。 November 11, 2025
2RP
CUTIE STREETの
「かわいいだけじゃだめですか」
を聞いた瞬間に確信したよね
顔さえ良ければADHDムーブをかましても許される現代のルッキズム社会を風刺してる曲なんだなってことに
ここから⬇️はどうして自分がそう感じたのかを書くから興味ある人だけ見て
まず「かわいいだけじゃだめですか」の出だし
〜歌詞〜
大ピンチです!
あと10分で家を出なくちゃ遅刻しちゃいそうです!
逃げるにしかず本気出したら時間なくてもめっちゃ可愛くなれるもん!
〜
これ見てわかる通りあと10分で家を出ないと遅刻しそうなのにも関わらずそこから身なりに時間をかけ自ら遅刻を助長するかのような厚かましさ
そんでもってサビの出だしではここまでの図々しいムーブを正当化するような
「かわいいだけじゃダメですか?」
そりゃ言いたくなるよ
「ダメに決まってんだろ」って
でも現実ではこの曲は大多数の人間から
良い方向に評価されてる
そうこれこそルッキズムが浸透してきている証拠なんだよね
なのでADHDの人は外見を磨こう November 11, 2025
1RP
たまたま存在したALTって機能がツイ廃と視覚障害者で違う使い方しててどうしよう〜ならわかるのよ
大多数の利便性と少数の権利で争いが起きるのも
ALTは明確に視覚障害者のものって明記されてるんだからそれ以上でも以下でもないだろ November 11, 2025
子供たちは学校の所有物では無い。保護者の意見を必ず聞かなくてはなりません。学校が決めた勝手な「配慮」をこれ以上許してはいけません。どんなに綺麗事を言われても、大多数の保護者の意見を無視したらその学校はおかしくなる https://t.co/98GEaPHl52 November 11, 2025
三年级以前,除开寒暑假,我一般也有两个月不去上课,也和我身体不好有关系。但大多数只是因为天气不好,或是不想参加期末考试,或者是出门旅游。
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周一经常偷偷旷掉上午的课。每天早上装作去上学了,实际上等到爸妈上班的时间点再自己回家。有的日子也会靠装病躲过去。 November 11, 2025
其処が物語の評価の論点に移行した
此の環境下の中で元ネタがこうで
哲学的にこうで論理が設定が
何て言ったって大多数の人は其処を論点にしない
物語で一番論点に上がるのは此のキャラが好きか…
共感出来るかが基本…
哲学とか考える学問は形が無いから崇拝もし辛い
無理に組み込むのに相性が悪い November 11, 2025
好き嫌いでの処罰感情だけで動いているのだろうな、大多数の人間は。その割には害を与えた人間への処罰は反対!みたいな人も多すぎて笑う。処罰以前に害与えている人間を止めろよとずっと思っているけど、止める、離すこともない。 November 11, 2025
最高裁の判断が楽しみですが、同性婚したい人は少数派なので、認めたところで社会全体が次世代を再生産できなくなる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です。認めなくても、その人達は異性婚しません。少数派のことですから、大多数の国民が進んで法改正を訴えることもない。そういう整理では納得しませんか? https://t.co/8jBmmR8IEP November 11, 2025
別に尊厳死を軽く見ているわけではなく、重篤な病気や癌を患った方がする苦渋の選択というのはきちんと理解しているつもりです…。今の社会では大多数の人が治療を受けられていない(と思われる)精神病の方がたちが悪い。ただそれだけの話。 November 11, 2025
最高裁の判断が楽しみですが、同性婚したい人は少数派なので、認めたところで社会全体が次世代を再生産できなくなる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です。認めなくても、その人達は異性婚しません。少数派のことですから、大多数の国民が進んで法改正を訴えることもない。そういう整理では納得しませんか? https://t.co/aIpOG7iNNo November 11, 2025
@sora_ou_cat 最高裁の判断が楽しみですが、同性婚したい人は少数派なので、認めたところで社会全体が次世代を再生産できなくなる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です。認めなくても、その人達は異性婚しません。少数派のことですから、大多数の国民が進んで法改正を訴えることもない。そういう整理では納得しませんか? November 11, 2025
@NihonBijutsushi 大多数の人は「象徴主義(シンボリズム)」に囚われている。
抑圧的な現代基準に対して、政治に根ざした本物の反乱が確かに存在する。
それは「支配(コントロール)」を目的とした政治運動と混同してはならない。
正反対だ。
それは美を政治的な支配から解放しようとしているのだ! November 11, 2025
在市场动荡中,聆听查理·芒格的教诲,在芒格如此多智慧言论中,有一个演讲,我听了十遍,还没听够: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总结一生的财富经验,那就是耐心,不是天赋,不是机会,而是那种能在岁月里坐得住熬得下去的耐心。
我见过太多人穷,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太急,急着赚钱,急着证明,急着改变命运,结果他们在每个阶段都挖了坑,最后掉进自己的焦虑里。你得明白,财富从来不是线性增长的,它更像一棵树,你浇水施肥,守着它,前几年什么都不发生,然后某一天它突然疯涨。问题是大多数人活不到那一天,他们在复利的临界点之前放弃,在正确的策略生根前动摇,他们想看到立刻的回报,于是做出立刻的蠢事。
这世界的游戏规则很简单,不耐烦的人把钱交给耐心的人。我年轻时最崇拜的投资者,不是那些靠一夜暴富的人,而是那些什么都不干,却一直活着的人。他们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几十年过去,他们比任何人都富,因为他们懂得时间的语言。时间是世界上唯一不骗人,也从不欠债的东西。你给它信任,它就给你复利,你催它快点,它就惩罚你。
巴菲特喜欢说雪球定律,但没人愿意听滚的那部分,那部分漫长无趣,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白干。但正是那段滚得慢的时期,决定了雪球的命运。大多数人只看到雪球有多大,没人看到别人推了多久。你得学会在寂静中积累,在无人喝彩时坚持,当世界不理你时,你继续理性,继续节俭,继续思考,等到别人都在慌乱、盲目时,你的时机就到了。
我不相信幸运,我相信等待,因为幸运只是结果,等待才是过程。这世界会惩罚急躁,也会奖赏冷静。你看那些输光一切的人,他们都有共同点,太想快,而那些真正富有的人,他们都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耐心,耐心到让人以为他们傻。可正因为他们傻,他们从不被市场的噪音左右。耐心是一种战略伪装,它让你看起来平凡,直到所有聪明人都败给自己的焦躁。你不需要做太多事,你只需要比别人多等一点,这多等的一点,就是复利的全部秘密。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财富,都属于那些懂得慢的人。慢是快的最高形式,因为它建立在理性、节制和时间的同盟之上。所以,如果你问我,“查理,最好的投资是什么?”我会回答,投资在你的耐心里,因为市场会骗你,新闻会骗你,情绪会骗你,但时间从不骗人。
我见过太多聪明人破产,他们不是没脑子,是没耐心。他们太想证明自己比市场聪明,于是用杠杆、借贷、幻想去赌,以为那是策略,实则自寻死路。财富积累的本质是道德问题,考验的是你的理性、节制,以及对慢的忍耐力。我这一生从未做过天才般的决定,只是少犯愚蠢的错误,再让时间完成剩下的事。
人们以为我是长期投资者,其实我只是慢性耐心者。别人忙着冲刺,我忙着等待。1973年股灾时,所有人都恐慌抛售,我始终未动,我知道市场终将恢复,而那些慌乱的人,不过是在打折卖出自己的未来。快速致富的人往往也在快速失去,拒绝速度的诱惑,才是致富的前提。
你不需要天才的头脑,常识与足够的定力就够了。我和巴菲特的成功,从不是因为精准挑中赢家,而是擅长避开输家。我们赚到的大部分财富,都来自找到好标的后数十年的“什么都不做”。在伯克希尔.哈撒韦,有些股票我们持有数十年,并非忠诚,而是卖掉优质公司才是真的愚蠢。
很多人都搞反了:赚钱不靠频繁买卖的果断,大钱往往在等待中赚到。这世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别人发疯时保持冷静,二是看不到回报时仍能坚持——而这正是耐心的核心考验。
耐心本身也会复利,就像利息和知识。刚开始等待是种折磨,但看惯了急躁者如何搞垮自己后,耐心会变成本能。你越练习,它越容易,给你的回报也越大。
另外,你得先攒下人生的第一笔积蓄。它不只是钱,更是你能耐心等待的底气——有了这笔钱,市场崩盘时你不会恐慌,市场狂热时你不会贪婪,才能始终靠逻辑做选择,而非被情绪裹挟。
我活了九十多年,见过有人赢了钱却输了人生,也见过普通人靠耐心活得清醒安稳。真正的财务自由,不是钱多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终于能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我一生的哲学可以浓缩成一句话:慢慢致富,永远富有。慢慢富不是懒,而是对短期刺激的绝对冷漠,是唯一不会让你失去灵魂的路。能慢下来的人,才配得上长久的富有——因为财富从不是奔跑的奖赏,而是耐心的必然回报。
知识很复杂,真谛很简单。市场很复杂,应对很简单。共勉之🧐 November 11, 2025
兄弟们看看,芒格眼中的五种伪资产!
芒格眼中的五种伪资产:新车、终身寿险、黄金加密币、主动基金和长期债券.
(录音翻译回放)
我活了99年,这辈子见过最让人唏嘘的事,不是穷人的挣扎,而是中产阶级的瞎忙。我见过成千上万聪明勤奋、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医生、律师、工程师、企业高管。
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无比精明,年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按理说应该非常富有。可现实是残酷的:当他们65岁退休时,许多人的银行账户空空如也,依然背负着债务,甚至不得不依赖微薄的养老金度日。
真正的原因,是他们这一生都在不知疲倦地购买一种名为“伪资产”的东西。他们以为自己在积累财富,其实是在积累未来的账单;他们以为自己在投资,其实是在被收割。这99%的中产阶级都掉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里,这个陷阱由金融机构、消费主义广告和所谓的“传统智慧”共同编织而成。以下是我这辈子坚决不碰、但大多数人却趋之若鹜的五种伪资产。
在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被商学院搞得无比复杂但实际上简单得要命的概念:什么是资产?华尔街的定义很复杂,他们会给你看资产负债表,告诉你房子是资产、车子是资产、名牌包也是资产。但那是骗人的。我的定义非常简单:真正的资产是那些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不管你工不工作,它都在为你产出现金流,比如股息、利息、租金。而伪资产是那些把钱从你口袋里拿走的东西,不管你觉得它多值钱,只要它让你每个月都在掏钱付利息、付维护费、付保险、付管理费,它就是负债,它就是伪资产。
为什么医生和律师会破产?因为他们买了大房子、豪车、各种看着光鲜亮丽的“理财产品”,他们每个月都在为这些东西打工。他们不是资产的主人,是资产的奴隶。我这辈子之所以能积累财富,不是因为我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我极度厌恶伪资产。我从不把钱浪费在那些不能产生现金流、只会贬值、还需要我花钱养着的东西上。我只喜欢生产性资产,喜欢那些能自己生长、能给我寄支票的东西。如果你希望在10年、20年后实现真正的富有,就必须学会识别以下五个伪装得最好的“财富杀手”。它们通常披着保障、安全、生活方式甚至投资的外衣。如果你不把它们从你的资产清单上划掉,那么无论赚多少钱,最终都可能面临困境。
一、新车:昂贵的贬值机器
第一个我坚决不碰、也希望你远离的伪资产,可能正停在你家的车道上,那就是频繁更换的新车,尤其是豪车。这可能是最难抗拒的一个,因为它根本没被当成投资来营销,而是作为“成功的象征”或“多年努力后的奖赏”卖给你的。但从财务角度看,这是你能做出的最糟糕的决定之一。
为什么说新车是伪资产?首先,它违反资产的定义:它不产生现金流,只吞噬现金。更可怕的是,它有一个致命特性——瞬间贬值。这辈子我开过很多破车,有人嘲笑我:“查理,你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开辆法拉利?”我告诉他们,因为我知道复利的力量,我不愿意把几百万美元浪费在路上跑。
所以,如果你想变富,第一步就是戒掉对新车的执念。把车当成工具,而不是身份的象征;买一辆可靠的二手车,开到它报废为止。然后,把你省下的每一分钱投到真正的资产里去。这就是堵住财富漏洞的第一块砖。
二、终身寿险:披着投资外衣的低效合同
第二个我坚决不碰,并且认为是中产阶级财富最大杀手的伪资产,是终身寿险(包括万能寿险、分红型保险等复杂产品)。这是美国甚至全世界90%的家庭会踩的坑,也是无数财务顾问赖以生存的“金饭碗”。
为什么说它是伪资产?因为它的推销话术太“完美”了:推销员会告诉你,“反正需要保险,为什么不买一份能积累现金价值的?它既能保障,又能强制储蓄、免税增长,退休后还能取出来养老。”听起来像数学魔术,对吧?但我告诉你,这是数学毒药。
保险的本质是转移风险,是消费;投资的本质是创造财富,是增值。把两者混在一起,就像买一辆既能当车开又能当船开的交通工具——结果通常是路上跑不快,水里开不稳,价格还比分开买更贵。推销员不会告诉你:你支付的第一年保费,有50%甚至100%直接进了他们的口袋作为佣金。你以为在投资,但投进去的一万块钱,一半以上立刻被拿走。你的“现金价值账户”在前几年几乎空空如也。
我有个朋友从38岁开始买终身寿险,每年交5000美元,交了整整30年。总共交15万美元,等他68岁退休时,账户里只有不到17万美元——30年时间仅增长不到2万美元,连通货膨胀都跑不赢。对于大多数中产阶级,终身寿险不是资产,而是一个长达几十年、昂贵且低效的资金占用。它利用你对未来的恐惧和专业知识的匮乏,把你锁死在注定跑输通胀的合同里。
三、黄金与加密货币:非生产性投机品
第三个我坚决不碰的伪资产是黄金和它的现代变种——加密货币。很多人反驳说:“黄金是硬通货,是避险资产!” “比特币是数字黄金!”但在我看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名字:非生产性资产——说白了,就是一块看起来值钱的“宠物石”。
为什么?因为它们不产生任何价值。黄金没有股息,比特币没有利息,它们的价格完全取决于下一个买家愿意付多少钱。这种依赖后来者接盘的模式,与庞氏骗局有相似之处。虚拟货币价格频频暴涨暴跌,其价格支撑完全依赖于当前参与者的信心和后续新参与者的数量,这与庞氏骗局必须不断拉新的运转模式一致。有些人甚至将虚拟货币视为人类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
更危险的是,币圈为维系这类模式,会为其披上各种外衣,例如“X2E”(X to Earn)等概念,使其更具诱惑性和欺骗性。它们声称能帮你战胜市场,但实际上是在吸的血。真正的财富应该来源于生产性资产——那些能创造现金流、推动社会发展的企业,而不是一块不会生息的金属,或是一串没有基础的代码。
四、高费率主动基金:隐形的财富收割机
第四个我认为是金融史上最大骗局之一的伪资产,是那些收费高昂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你可能觉得奇怪:“把钱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最明智的吗?”错误!这种想法正是华尔街想要你相信的,因为他们靠这个活着。
为什么说它们是伪资产?因为它们通过一个叫“管理费”的吸管,悄悄吸的血。比如一只基金年管理费2%,看起来不高,但30年复利下来,它会吃掉你收益的40%以上。更讽刺的是,绝大多数主动基金长期跑不赢简单的指数基金。
这个伪资产看起来最安全、最稳妥,但实际上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陷阱。基金经理和销售渠道赚得盆满钵满,而你的真实收益却在被持续侵蚀。如果你想变富,就应该选择低成本指数基金,把管理费压到最低,让复利真正为你工作。
五、长期债券与过度现金:购买力的隐形杀手
第五个我坚决不碰,或者说绝不会作为主要财富配置的伪资产,是长期债券和过度的现金囤积。有人会说:“债券不是避风港吗?现金不是王吗?”是的,在名义上它们“无风险”,但在实际价值上,它们是财富的毁灭者。我把这种投资称为“有保障的贫困”。
为什么?因为有两个隐形小偷每时每刻在偷走你的钱:
1. 通货膨胀:假设债券收益率4%,通胀率3%,你辛苦赚来的利息有四分之三已被物价上涨抵消。
2. 税收:4%的名义利息还要交税,如果你的税率较高,实际回报可能就是负数。
我见过很多谨慎的中产阶级,被股市波动吓坏,说“我不想冒险,只想保本”。于是他们把钱存银行或买国债,30年后确实保住了本金,但那笔钱在30年前能买一套房,现在只能买一个卫生间。这不是安全,这是慢性的财务自杀。我这辈子几乎不持有长期债券,也不囤积大量现金(除非在等待绝佳的投资机会)。如果你想在退休时依然富有,就必须拥有那些能“骑在通胀背上”的资产,而不是那些被通胀踩在脚下的资产。
结语:识别伪资产,走向真财富
以上五种伪资产——新车、终身寿险、黄金加密货币、主动基金、长期债券——是中产阶级通往财务困境的高速公路。如果你能把它们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就已经堵住了90%的财富漏洞。
财富的尽头不是奢华,而是宁静。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赚得多,而在于留得住——通过持有那些真正能生产现金流的资产,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相反。 November 11, 2025
テレ東11月28日WBSから抜粋。
トランプ大統領が台湾問題に関して高市首相に自制を求めたというWSJの中国記者の書いた記事について。
(トランプ大統領との電話会談後の高市首相の会見の映像を見ながら)。
豊島キャスター:少し表情が硬いように見えますね?
アメリカは自分を信じてくれると思ったんだけど、
逆でいわば釘を刺されたという事ですか?
吉崎達彦氏:当たらずとも遠からずという事ですかね。ちょっと嗜められたという感じですかね?
(倭国・アメリカ・中国のGDPの200年から2023年までの推移のグラフを見せながら)
倭国はやはり厳しい現実があると思います。2000年の倭国のGDPは中国の4倍だったんです。
2023年は逆に中国のGDPが倭国の4倍です。アメリカは倭国の6.5倍です。
アメリカ、中国どちらから見ても倭国はあまりにも小さな変数になっている。
高市さんとか高市ファンの方々と言うのは中国VS日米同盟みたいな絵を描きたいと思うんでしょうけど、
実際はトランプさんが言っている様に限りなくG2つまり米中で物事が決まってしまう様な感じになりつつあると思います。
豊島キャスター:よくないシナリオとしてアメリカが台湾を防衛しないと言うシナリオも考えられるわけですか?
吉崎達彦氏:バイデン大統領は台湾を4回も防衛すると言いいました。その度に国務省が打ち消しました。今でも議会は反中国です。
米軍はしっかりしています。しかしトランプ大統領が極端に変わっています。
親愛なる豊島キャスターと吉崎達彦様。この件に関しては同日の夕方に木原官房長官が明確に否定していますが、
上記のコメントは裏が取れていますか?単なる憶測で話したとすればジャーナリストとして失格です。
吉崎達彦様、私はこの件に関してあらゆるテレビのニュース番組やYouTubeなどの動画、及びYahooニュースを閲覧しておりますが、
貴方様の様なコメントをしているエコノミストや国際政治の専門家がいなかったので非常に驚きました。
倭国のGNPが実力以上に低い水準にあるのは歴史上、最低水準にある円安が影響しており、
特に中国の経済は1990年代前半の倭国のバブル崩壊の前夜によく似た非常に危険な状況にあり、中国国民の不満も高まっている。
しかも習近平氏も軍の粛清などで足場が揺らいでおり、高市首相の何でもない発言に過剰反応したと言うのが大多数の専門家の味方です。
私は専門家では有りませんが、納得できます。しかし吉崎達彦様。貴方様の意見には100%納得できません。
一人だけ、貴方様と同じことを言うテレビ・コメンテーターの方がいました。橋下徹氏です。長文失礼いたしました。 November 11, 2025
<ポストの表示について>
本サイトではXの利用規約に沿ってポストを表示させていただいております。ポストの非表示を希望される方はこちらのお問い合わせフォームまでご連絡下さい。こちらのデータはAPIでも販売しております。



